html模版深圳啟示錄:創新驅動未來
原標題:深圳啟示錄:創新驅動未來



圖為中建一局的工程師在深圳平安金融中心工地商討方案。(資料照片)新華



圖為在深圳光啟阿波羅基地拍攝的光啟“雲端號”。(資料照片)新華

編者按

“十三五”開局之年,深圳,這座地處南海之濱的改革開放名城,率先實現動力轉換,走上瞭創新驅動發展的道路,展現出無限生機和活力。深圳成功轉型的密碼是什麼?給人以怎樣的啟示?帶著一系列問題,新華社記者不久前組成調研小分隊,深入鵬城蹲點採訪,以下是記者小分隊的調研報道。

【據新華社深圳5月8日電】各項經濟指標尤其是財政稅收指標飄紅,產業結構邁向中高端……“十三五”開局之年,中國南方,一座面積不足2000平方公裡、人口近2000萬的城市——深圳,率先實現發展動力轉換和結構性改革,走上瞭創新驅動發展的道路。

承載著30多年奠定的基礎和實力,這個中國改革開放的“窗口”和“試驗田”,正日益成為一座生機勃勃的創新之城、築夢之城、未來之城。

創新驅動:

深圳率先實現發展動力轉換

“華為的戰略目標定位在大數據傳送領域,28年隻對這一個‘城牆口’沖鋒,草創時是這樣,發展到17萬人還是這樣。”

和任正非面對面,從頭至尾3個多小時,這位華為掌舵人不下10次提起“城牆口”一詞。

從28年前靠集資的2.1萬元起步到如今成為世界通信領域的王者,在深圳,華為是個繞不開的話題。2015年,全球制造業向下滑行,華為卻強勁增長:全年營業收入3950億元,同比增長37%﹔利潤369億元,同比增長32%。

“創新才有出路。我們每年1000多億元的‘彈藥’中,研發近600億元、市場服務五六百億元,炮轟這個‘城牆口’,最終領先世界。”任正非說。

創新,才有出路,才能實現從跟跑到領跑的轉變。一個企業如此,一個地區、一個國傢同樣如此。

翻開深圳2015年經濟成績單,GDP增長8.9%,比全國高出2個百分點,公共財政收入增長30.2%,大大高於全國平均8.4%的增速。今年一季度,全市生產總值同比增長8.4%,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增長29.6%,開局搶眼。

在全國經濟下行壓力下,深圳緣何能實現穩中有進、穩中有好的“逆增長”?

“深圳就是扭住創新驅動和轉型升級不放,實現瞭發展動力的轉換。”中國(深圳)綜合開發研究院常務副院長郭萬達如此分析。

每小時噴灑作業40畝到60畝,效率是人工噴灑40倍以上……不久前,大疆農業植保機亮相,吸引公眾眼球。

從2010年銷售收入300多萬元到2014年接近30億元、2015年超過60億元,從航模興趣出發,到成長為“無人機領域的蘋果”,一個名叫汪滔的80後青年和他的夥伴從無到有,在深圳創造瞭消費級無人機這一新興行業,佔據全球70%的市場份額。

“剛開始創業時不知道市場有多大。”汪滔也始料未及。

大疆所在的南油煙處理機山區曾是深圳的工業區。

從工業區到高新區,科技創新效應在這裡不斷疊加、放大:南山經濟總量在全國縣(市區)中位居第三,上市公司達110多傢。有人做過計算,南山區的企業涉及123個細分產業領域,其中24個世界領先。

“征稅主體太多,而且這些企業都形成瞭可持續發展能力,稅務大廳不夠用瞭,我們正考慮建一個新的、更大的稅務大廳。”南山區委書記薑建軍遭遇“幸福的煩惱”。

南山之變被人們形容為“蝶變”,科技創新成為破繭成蝶的第一驅動力。放眼整個深圳,又何嘗不是如此?

兩組數據,折射出充滿活力和後勁的深圳:

——全社會研發投入佔全市GDP比重達4.05%,世界范圍內隻有以色列和韓國超過4%﹔

——每萬人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66.2件,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6倍。

在全國經濟保持中高速增長的情況下,深圳實現動力轉換。創新,成為這座城市最亮的顏色!

近幾年,深圳每年固定資產投資體量一直在2000億元左右徘徊,僅相當於中部二線城市的規模﹔2015年,深圳固定資產投資雖有所增加,但和GDP總量比值隻有約18%,遠低於81%左右的全國平均水平。

“如果將投資比作‘輸血油煙處理機價格’,那麼深圳經濟已具備‘自我造血’功能。”廣東省社科院院長王珺說。

3個90%和3個70%,折射出動力轉換後的新深圳:

——深圳90%以上研發機構在企業,90%以上研發人員在企業,90%以上發明專利出自企業﹔

——先進制造業佔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76.1%,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佔GDP比重超過70%,現代服務業佔服務業比重近70%。

過去5年,深圳主營業務收入超過百億元的企業,由38傢增至65傢,超千億元企業由2傢增至8傢,增強瞭經濟持續發展動力。

“深圳代表著一種全新經濟形態,一些衡量傳統經濟的指標已無法用來解釋深圳的發展。”深圳市創新發展研究院理事長張思平說,深圳呈現出創新型經濟的顯著特點,經濟發展主要依靠科技創新和結構調整,而不是鋪攤子、上項目。

創新密碼:

因勢而動,結構性改革超前引領

2009年12月,一個“隻有5個腦袋加上20萬元錢”的公司在深圳成立。

5年多時間,光啟涉足超材料、空間開發等領域,已獲3000多項專利,設立瞭14個國傢級、省級重點實驗平臺,產品銷售收入超過15億元。

光啟“神話”,折射出深圳在產業佈局上的超前視野。

從上世紀廢除荔枝節、舉辦高交會,到本世紀初面對空間、能源、人口、環境四個“難以為繼”淘汰落後產能、確定高新技術產業為重要支柱產業,深圳歷屆黨委政府都緊密結合形勢,審時度勢,研判經濟發展方向,以轉型升級的主動,贏得發展的主動。

早在“九五”期間,深圳就制定前瞻性的產業規劃,重點發展計算機、通信、微電子及新型元器件、機電一體化、新材料、生物工程、激光七大高新技術產業,全面調整優化經濟佈局。

2009年,國際金融危機來襲,深圳經濟增速從年均25%急跌至個位數。面對加工貿易斷崖式下跌,深圳先後出臺實施生物、互聯網、新能源、新材料、文化創意、新一代信息技術、節能環保7大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。

轉型之路絕非坦途。2012年一季度,深圳經濟增速一度跌至5.8%。

“當時嚇瞭一跳,甚至懷疑是不是淘汰企業太快瞭?”回憶起當時情形,深圳市市長許勤仍心有餘悸。

“仔細一查,舊的產能轉移瞭,新的產能還沒有完全釋放,而經濟結構正在優化,這下心裡有底瞭。”許勤說,這是當初保持戰略定力,堅持轉型升級目標不變、步伐不停、力度不減的深層次原因。

2013年,深圳又著手佈局生命健康、海洋經濟、航空航天和智能裝備制造四大未來產業。

制定全國首部國傢創新型城市總體規劃,出臺深圳國傢自主創新示范區發展規劃綱要,打造對內可循環、可持續,對外具有強大集聚效應的綜合創新生態體系……近年來,一系列政策措施在深圳陸續出臺。

“我們已經形成瞭戰略性新興產業、未來產業、現代服務業和優勢傳統產業‘四路縱隊’齊頭並進的良好態勢。”廣東省委副書記、深圳市委書記馬興瑞說。

“深圳每一步都踩在瞭點上。”回首過去,深圳市政協常委樂正認為,深圳就是在不斷直面問題、超越自己的過程中實現產業升級、結構轉型,從而牢牢把握經濟發展主動權的。

智能手機、新能源汽車、基因檢測……一個個新興產業在深圳崛起,走向全國乃至世界。

“十二五”期間,深圳7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年均增長近20%,產業總規模由8750億元增加到2.3萬億元,佔GDP比重由28.2%提高到40%,成為促進經濟穩定增長的主引擎。2015年,深圳四大未來產業規模超過4000億元,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。而今年一季度,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共實現增加值1555億元,增長12.1%,佔GDP比重達到40%。

率先在企業推行首席質量官制度,設立市長質量獎,成為全國首個質量強市示范城市﹔企業主導研制的國際標準超過650項,居國內大中城市首位,參與制定修訂國際、國傢及行業標準2083項……

“深圳的實踐充分証明,創新是新常態下實現動力轉換的核心,是沖出‘三期疊加’的關鍵所在,是打破傳統要素成本制約的制勝法寶,是我國從經濟大國邁向經濟強國的必由之路。”許勤說。

“堅定不移推進創新驅動發展,就能贏得新常態下發展的主動,構建未來可持續的競爭力。”馬興瑞說,“下一步,我們要力爭通過5年乃至更長時期的努力,把深圳打造成為產業化能力最強、市場化環境最優、國際化程度最高的‘中國矽谷’。”

創新生態:

法治化、市場化、國際化迸發創新活力

“深圳市政府可以說是親善市場的政府。”郭萬達這樣形容,市場好比一片森林,有參天大樹一樣的大企業,也有灌木林一樣的小企業,政府主要責任是把生態搞好,讓樹木可以自由茁壯地成長。

在深圳,很多企業傢想得最多的是怎麼對接市場、進行研發,而不是怎麼和政府打交道。

一傢國際化醫療設備企業的負責人說,希望政府採購不要照顧本土企業,關鍵是建立起一套公平指標體系。

良好的法治環境,是深圳創新發展的秘訣所在。

“特區立法權是深圳發展最大的優勢。”深圳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主任劉曙光說,從上世紀80年代尤其是從1992年被賦予經濟特區立法權後,深圳共推出126部法律,基本涵蓋經濟社會管理各方面。

拆掉8萬多平方米老房子,新建22萬平方米建築——羅湖區“深圳酒店”項目2010年起就列入第一批城市更新項目,5年過去,由於種種原因一直沒有走完流程。

去年8月底起,深圳的城市更新改革試點在羅湖拉開帷幕,僅僅5個多月——今年春節前,這個項目就通過區裡審批。

“和之前流程比,節約瞭近2年時間。”羅湖區委書記賀海濤說,羅湖原來產業空間是1500萬平方米,現在列入計劃的城市更新面積近1500萬平方米,“等於再造一個羅湖!”

再造審批流程,壓縮辦理時限——城市更新改革試點,是深圳近年全面深化改革、著力油煙異味處理機創新制度供給的縮影。

改“先証後照”為“先照後証”,改註冊資本實繳制為註冊資本認繳制﹔壓縮90%的社會投資審批事項﹔敲響全國“農地入市”第一拍……近年來,深圳堅持以改革紅利釋放發展新動能,為提升供給體系質量創造瞭良好的制度環境。

制度紅利是驚人的:2013年初,深圳在全國率先實施新的商事主體登記制度。如今,這裡已有100多萬傢企業,意味著不到20個人就有一傢企業。

這是一個極具活力的創新生態圈:150傢孵化器,全國1?3的風險投資公司,4.6萬傢VC?PE機構,200多傢境內上市公司,超過500傢規模以上科技服務機構,移動互聯、雲計算、基因等產學研資聯盟45個,金融業增加值、總資產均居全國大中城市第三位……

“這裡半天出小樣,一天出大樣。當你想的時候,華強北已經在做瞭﹔當你做的時候,華強北已經發貨瞭。”賽格集團副總經理胡建平如此形容這個街區“推陳出新”的速度。

創新引領:

建設更具輻射力帶動力的經濟中心城市

成立於2006年的光峰光電,成功破解激光不發散、熱量高、散斑等世界性技術難題,將激光油煙處理規劃光源應用於投影、電視、照明等領域。

“公司發展迅速。2014年的銷售額僅幾千萬元,2015年已過億元,預計今年可達4億元。”光峰光電創始人李屹博士期望不斷創新激光光源技術,讓創新之光照亮世界舞臺,改變人類生活。

今年4月20日,《自然》雜志網站公佈瞭衡量高水平論文產出水平的自然指數。引人註目的是,多傢中國產業機構進入全球50強,深圳華大基因更是以“中國第一、世界第十二”的排名引領中國公司。

從參與人類基因組計劃到構建世界最大的基因測序平臺,華大基因歷經近20載努力,站在瞭世界基因科學的最前沿,將基因科技成功應用於醫學健康、農業育種、資源保存等領域。

從光啟科技具有隱身性能的超材料、把智慧城市和物聯網搬到城市上空的“雲端號”,到華訊方舟對太赫茲技術的前瞻性研發、構建全球衛星寬帶通訊網絡的構想,一個個“深圳故事”不僅極富想象力,更是實力的寫照。

“深圳在生物、空間等領域都在佈局,在某些領域已經和世界同行甚至領跑,將來一旦爆發,就可能搶佔產業發展的先機。”郭萬達堅信。

挑戰無法回避:科技創新資源“先天不足”問題依然存在,重點領域關鍵核心技術缺乏﹔教育、醫療、住房、交通等領域發展相對滯後……

“要實現更高的發展目標,還面臨著一些突出的困難、矛盾、問題和挑戰。”馬興瑞坦言,“我們要在確保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同時,不斷強化這座城市的創新基因、創新優勢,努力把深圳建設成為現代化國際化創新型城市。”

以著名科學傢命名並牽頭組建,或者社會力量捐贈、民間資本建設科學實驗室,可予以最高1億元支持﹔鼓勵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團隊發起設立專業性、公益性、開放性的新興研發機構,予以最高1億元支持……

從促進科技創新、支持企業提升競爭力到促進人才優先發展,近日,深圳大手筆出臺三大“若幹措施”,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,更好適應和引領經濟新常態。

“我們要搶抓新機遇,著力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,新中求進,進中突破,爭創一流,加快打造全球領先的創新之城。”許勤說。

這是深圳新的經濟發展目標——到2020年,GDP總量達2.6萬億元左右,努力建成更具輻射力帶動力的全國經濟中心城市。

“新時期,經濟特區不僅應該‘特’、能夠‘特’,也必須‘特’,就是要以特別的引領作用、特別的擔當精神、特別的實幹業績,讓‘五大理念’進規劃、進計劃、進實踐,在‘率先’上下功夫,在‘落實’上見成效,確保‘四個全面’戰略佈局率先落地生根,繼續擦亮經濟特區這塊‘金字招牌’。”馬興瑞說。

(責編:楊迪、楊曦)

3BD97C152E823282
arrow
arrow

    rmzGWA0LC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